1


夏天(含孟夏、仲夏、季夏以及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缓冲,持续至少半年时间),前海的上空真热。


热是一个动物,行动迟缓,大而无形。如果非要追究具体长相,庞大的棉花糖差可拟。面目模糊,又白又软,晃晃悠悠,趴在岭南的上空。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都是那样一副赖赖唧唧的样子。不肯离开一步,不肯换个姿势。也许是懒惰,也许是睡着了吧?


它身下的事物换了一茬又一茬。冷兵器变成了热兵器。战斗变成了和谐。茅草屋变成砖瓦房又变成了林立的大厦。宝安县变成了新安县,又分成了东莞、深圳和香港。海边的泥滩地被填土推平,变成了仍在变化中的前海。


唯独热没有变。


那些在热里行走的动物们,皮毛尽量稀松一点。能躲进阴凉里的就赶紧躲到阴凉里,能挖个洞藏起来的就挖个洞。实在不行,草窠亦可将就。热太强大了,把土地里的水拽出来,把刚刚洗好晾在竹竿上的衣服中的水拎出来,还要钻进树叶里,把叶绿素中的水分推出来。但水是循环的呀,这些水分在空气中转一圈,终究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地面还是湿的,叶子还是绿的花还是红的,衣服呢,还是潮的。水把热重新带回所有的事物中。


我手持一把纸扇,在前海的人行道上踱步,眼看着这里种上了美丽异木棉和沿阶草,一年四季绚而不烂。高大的建筑们越来越扎推,作左拥右抱状,抬头望,天际线高过发际线。蓝蓝的天上,白云招摇,好一派深圳风光。


但是,若无空调和电扇,这仍然是可以发配罪民的烟瘴之地。一动一身汗,不动身上粘,一刻不洗就不舒服。病菌在濡湿处滋生,尸体在炎暑中腐烂。让你讲卫生,让你爱干净,统统做我酷热的囚徒。


这时候真期待冷。让冷来中和这热,来与这热做个交易谈个判。不一定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热的热死,冷的冷死。大家都和和气气,不冷不热,差不多就行。




2



时至今日,热中取冷,获取基本的舒适度不再是问题。曾经荒蛮的土地已成最大人口流入地,便是明证。那么,在此之后,有没有一种比较起来更进一步的选择呢。看起来高大上的那种。尤其前海。前海者,全称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简称:前海合作区)。深圳是特区,前海被视为特区中的特区,有政策加持,有地缘优势,更该搞搞新意思,总不能一个姿势地老天荒


我在伶仃洋畔的前海5号供冷站遭遇了这个可能。前海最初规划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集中在深圳三湾片区(桂湾、前湾、妈湾)的泥泞滩涂上。5号供冷站的“集中供冷”,主要对象是三湾片区。


集中供冷!截止到写成此文的20233月,仍是个比较新鲜的词汇。起码对这一群参观者来说是新鲜的,他们走过南闯过北,火车道上压过腿,能挑起眉毛表现出一点惊讶,很说明问题。敝人曾居东北多年,记忆尤深的是“集中供热”。城市供热约略三种方式:一曰分散供热,即,家家户户自己烧煤烧柴解决;二曰自建锅炉房供热,投资和使用主体为工厂、企业、住宅区和办公楼等;三曰集中供热,即片区统一规划,建热电厂,既发电又供热,同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每年十月中下旬始,次年三四月份终,集中供热成为东北人的头等大事,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在外面待一会就变冰棍儿,供热一旦故障,供热公司能被骂死。


但集中供冷,就算在这酷热的南方,听说过的人也不多,当面见证的更不多。


海风暖暖地吹着头发。随参观的人群乘电梯进入一个宽敞的地下室。漂亮的讲解员说,这里同时也是一公交场站,5号冷站与公交场站共建。展览厅、制冷车间、冷却塔与公交车分布在各个楼层,互不干扰。她还说,前海的供冷点要么建在绿地下面,要么在建筑物下面,要么与公交场站共建,都是提早规划,在土地出让时就明确选址。以免建了扒,扒了建。




3

门口的机器人迎宾员,地面上突兀的圆形管道,不断变换各种颜色的演示器,在在显示,于此,技术问题是最值得关心并询问的问题。不解开这一道道题目,不把这一个个流程搞清楚,不做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孜孜以求者,都不好意思走出这个门。

解说员就站在面前,那就开始吧。

(以下问答,知识性较强,有兴趣的请细看,没兴趣的……如果不看也许会错过什么)

问,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装空调和电扇来解决相关问题,为何还要集中供冷?

答,无论是一家一户的外挂空调,还是在建筑物里建一个自己的中央空调系统,都是非常消耗能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集中供冷相比常规中央空调可显著减少运营成本,另外,可以做到电力使用的区域平衡。

问,你刚才讲解时几次提到电力的区域平衡,有什么说道吗?

答,最近几年电力供应很紧张,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要拉闸限电,其中,白天和晚上用电不均衡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晚上用电比白天便宜。而我们以电蓄冰都是夜间进行的。白天有冷气需求时,我们就不用电了,直接把以冰为原料的冷气输送出去。我们通过蓄冰解决30%的冷,就意味着白天的用电量可以省下30%。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把白天的电挪到了晚上,二者不仅有价格差异,还有使用时间乃至区域的均衡。

问,很想了解一下具体的供冷方式,也就是说,这个“冷”是怎么制造出来,怎么运输出去的?

答,和集中供热的原理差不多。以5号冷站为例,其核心工艺系统由制冷主机、水泵、蓄冰盘管、板式换热器、冷却塔等设备构成。综合夜间蓄冰、日间融冰与联合供冷等多种运行模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在用户用电和用冷需求量较小的夜间,冷站利用低谷电进行蓄冰,蓄冰系统以乙二醇溶液为载冷剂,先将乙二醇溶液泵送至制冷主机进行降温,达到目标温度后再输送至蓄冰盘管。此时蓄冰池中的水经盘管换热后温度开始下降,乙二醇溶液将再次回到制冷主机继续降温,形成循环。随着冰池水温不断下降,水慢慢结冰,达到目标蓄冰量后设备停机,制冷过程中主机产生的热量以循环水作为冷却剂,通过冷却塔排放至大气中。白天在电价峰值时仅启用水泵,将蓄水池中的冷冻水输送至各用户提供冷量,随着冷量的持续输送并慢慢融化,蓄冰池水温开始上升。准备新一轮的循环。用冷负荷高峰时同时启动制冷主机、冷却塔、水泵等设备,形成主机制冷与冰池融冰联合供冷模式,源源不断地向用户输送能量。

问,现在这个供冷装置建到什么程度了?

答,这个集中供冷站2012年就开始规划。三湾片区的集中供冷站目前是世界上在建和在运行的最大的集中能源站系统。我们一共规划了10个能源站,可以覆盖的建筑总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具体点说,一个能源站可以覆盖周边二十几栋楼宇。包括写字楼、酒店、学校、医院还有商业综合体等。前海的公共建筑无需自建中央空调,通过单一能源站可以共享能源。现在的“前海”,已经由最初的15平方公里扩到120平方公里,从宝安国际机场一直到蛇口。我们在持续努力中,争取陆续扩大能源共享范围。

问,在北方用热时,如果对暖气没有需求了,要到物业去报停,关掉你家的暖气阀门。这里的供冷呢?

答,集中供冷的主机都在我们的地下室。用户室内只需装一个控制面板,自己可以选择关停。

问,说一说日常管理吧。

答,目前我们这么大型的一个能源站,白天需要两个人,夜间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实现36524小时不间断地供冷。

……

上述问答,乃吾据录音整理而成,做了较大调整。亦曾试着敲掉术语,将其全部转换为文学语言,无果。技术的终究归于技术。过程中,反复研读,倒觉越读越有趣味感觉自己成了汪洋中的一滴水。天色暗下来,冷却剂袭身,渐渐固化,和其他水滴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一块冰。一眼望去,好多的冰连接在一起,晶莹剔透,暗夜里闪出幽幽的光。或者说,我们由常温变成了冷,由一种无知无觉的事物变成了巨大的能量。第二日,冰块们化成的水携带着这能量进入管道。有限的空间里,汹涌着一个坚硬的海,潮水般涌向岸边,即楼堂馆所和商业建筑的内部,再转化成冷风吹遍室内各个角落。在这里,我们搜索热,收集热,将其带回最初出发的原点。走上这一回,并非生死的一回,而是白天黑夜的轮回,可以周而复始,可以源源不断,没谁失去什么,倒有人得到什么。

如果不做这一滴水,我就看不到热的中和(注意,是中和,不是消失),体会不到冷暖自知和他知,体会不到暂时的“天下同此凉热”。身在其中便知这两句话不是哲学和文学描述,是现实的速写。大家都在温暖、凉爽的空气中来来往往,各安其所,各得其乐,多么美好啊。

前海真漂亮。开着车在灯光闪烁的滨海隧道里穿越,在种着紫花风铃木的梦海大道上前行,似在画中游。深圳发展了四十多年,越在后面出现的事物越漂亮。而这肉眼可见的漂亮需有坚实的看不见的一针一线织成,一根根坚实的骨头一个个坚实细胞构成。越看不见的越是要坚实。它们支撑起五颜六色的画面,令其水灵、持久、自信、不断成长。

这集中供冷,应该就是一个坚实的细胞吧?

是的,谁也不敢保证目前的路径是最佳选择。也许有一天,集中供冷被另外一种方式替代,甚至,像那滴水一样重新流回原点。这又怎么样呢?这些水属于前海,属于深圳。特区之特正是由一个个不同开始,此处的不同,绝非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要探索一个又一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带来另外几个可能性,不断生发,空间无限拓展。即便走了弯路,起码会让其他人少走类似的弯路。

更也许,再过些年,集中供冷取代了现有的空调和电扇,像水电一样成为热带亚热带居民的日常生活。最先见证飞机在天空翱翔的人,抬起头来是如何的目瞪口呆,如今都视若无睹地在航线下喝着咖啡聊天。集中供冷,人人同此凉热,岂不也是早晚的事儿。

选自《街巷志:拥挤的影子》,刊发于《北方文学》2024年2期。


作者:王国华
转载来源:作家王国华